南洋由来
南洋由来
「南洋」指的是哪里?关于南方想像,一个关键词汇的身世之谜

提到「南洋」,你会想到什么呢?现在我们习惯称作东南亚的地区?炎热潮湿的气候?多民族国家?海岛、沙滩跟椰子树?还是叻沙、打抛猪、河粉、肉骨茶等南洋料理?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对南洋的想像, 不过要明确描述它是什么,似乎仍是暧昧不明,比不上东南亚一词所明确划分出的11国边界。的确,现在我们多半使用东南亚一词,南洋已逐渐少用。不过,其实这个词汇拥有非常丰富的意象,也有它形成的特殊历史脉络。

实像南洋:时间与空间的南洋

要了解南洋在哪里、这称呼何时出现,必须先回顾历史,看中国与日本怎么理解南洋。

在中国,南洋一词的出现,差不多是在明清时期。明代人口膨胀迅速,因此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只能持续往南、往西谋求新的耕地与住处。他们离开故乡中国,搭船到中南半岛沿海、菲律宾群岛、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经商、做工, 甚至与当地人通婚、定居,通称「下南洋」。

因此,做为汉人移民新天地的南洋,开始有了明确的范围与概念。不过,明清两朝有海禁政策,所以这群移民基本上是非法偷渡出海,被当成天朝弃民,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解除海禁。 之后,大批移民更是源源不绝地移入南洋,成为今日东南亚各国族群构成的重要份子。

除了现今被称为东南亚的地区之外,清代也会把江苏省以南的沿海称作南洋,跟以北的北洋做区分。举例来说,大家可能都听过李鸿章所领军的北洋舰队(在甲午战争时全军覆没的那个舰队),但比较少人知道南洋舰队的存在, 它的领军者很有名,就是牡丹社事件后跑来整顿台湾的沈葆桢。

从南蛮到南洋

至于日本,在南洋一词出现前,较类似的称呼是「南蛮」。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初,是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等人身处的战国时代,也是欧洲西班牙、葡萄牙等国商船前来东亚寻求通商的大航海时代。 这些金发碧眼、带着奇珍异物来做生意的外国人,日本人把他们称为南蛮人,是因为他们多半是从南方沿着东亚航道北上的异族;而这个词,则是源自中国对四夷的称呼。

「南洋」一词的真正出现,要等到明治开国期(1867年)。打开国门、锐意西化的日本,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处理江户后期已然爆炸的人口,和改革后失去土地的广大下层士族。为了减轻压力,学习西方列强往海外拓殖,成为解方之一。

其中,主张向南拓殖的南进论者,就以同为海岛的英国为例,强调控制海洋、掌握航线的重要性。然而,虽说要南下掌控航路,但靠近东亚大陆的航道沿线据点,早就被西方列强跟百年来不断移入的中国人盘据了, 日本人遂把脑筋动到太平洋上的无人岛。

明治时代的南进热潮

明治20年代(1880年代)兴起一波南进热潮,许多日本青年满腔热血搭船出航,想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找寻天然富源;那片北自小笠原群岛、南至赤道,现今被称作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海域,就是当时这群人心目中的南洋。

这时期的南进热潮有很高的浪漫成分,就跟航海王的鲁夫一样,日本人相信南洋藏着许多的大宝藏,而日本人有使命去探索这块海域。潜藏在这股使命感之中的,则是西方列强进逼所带来的压力; 日本必须脱离如同中国一般被割地殖民的命运,就是要证明自己有能力跟西方人一样拥有海外领地。前进南洋,日后统治台湾,都是这股向南推进的动力。

跟中国不一样的是,依照南进路线的不同,日本所称的南洋可分成「外南洋」与「内南洋」。外南洋是靠近东亚大陆,在台湾以南的菲律宾群岛、中南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,内南洋则是指上段所述, 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诸岛。外南洋是西方列强、汉人与伊斯兰教徒来往东亚的必经路线,天然资源丰富且族群多元,而内南洋则是散落在大海上的零星小岛,在多半被视为是长途船运的中途补给站,战略价值高于经济价值。

从浪漫到务实开发

到了大正期,日本对南洋的想像有所转变。一次大战时日本与英国结盟,攻占敌军德国在太平洋上领有的南洋诸岛,战后国际联盟于1922年将这些小岛交由日本委任统治。 日本终于领有了南洋,但他们也知道真正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,是外南洋。因此,这时的日本人想法趋向实际,把目光转到外南洋,开始呼吁在该地从事经济投资事业。

大正期的日本人历经明治维新及台湾殖民经验,开始有信心跟西方列强竞争,要共同开发南洋热带地区的资源。这种心态也一直持续到昭和期,成为南进政策的核心思想。

二次大战结束之前,南洋一词都是该地的主要称呼。战后,日本和中国才逐渐放弃这个词汇,并改以有明确国界的东南亚称之。

虚像南洋:南洋是什么

行笔至此,有关南洋在哪里,以及何时出现的问题,都完整讨论过了。然而,南洋是什么呢?除了客观的词汇历史来源及地理位置,我们内心又是如何想像南洋的呢?

从字面上看,南洋是指「南方的海洋」,但绝对不只是那么简单。就让我们探讨潜藏其间的一些性质,逐步建构出一个存在于普罗大众心中的南洋形象。

会把某一地看成南方,代表使用这个词的人(或文明)应该在北方。

不过,看似相对的南方概念,却也有绝对的一面。

地球的陆块集中在北半球,南方大半都是海洋,或是散落各处的半岛与大小岛屿。另外,世界上大多数重要文明皆源自北半球,多半是大陆型的文明,因此他们笔下描述的南方,就往往是属于海洋的、非文明的未知异域。

这样的想像自然也反映在「南洋」一词上。地理位置的绝对不同,造就了人类对「南/海洋」与「北/大陆」的既定想像,再加上气候、人文等条件,一个拥有潮湿气候、多元种族、自然物产丰富的南洋,就这样存在于人们的心中。

然而,南洋带给人们的想像并不仅仅如此。南洋这个词汇的负面形象,就像是被人强制烙上的印记,洗刷不掉。

前面提到,北方大陆文明多半将南方视为未知异域,加上文明发展程度不一,使得他们留下的文字史料,对南方的描述都偏向负面。这样的现象在十六世纪奴隶贸易、十八世纪自然环境决定论, 以及十九世纪种族主义兴起时更被强化,肤色较黑的南岛语族往往被描写成懒惰成性、喜爱裸体、没有男女之别的族群。

南洋的负面形象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新闻报纸出现后,更是流传迅速。那些明治期的「航海王们」出海壮游,更会把在南洋的所见所闻投稿刊报,集结成书。因为描述海外奇珍异宝、惊险刺激的经历, 总能吸引国内民众的目光。这些新闻除了喂养他们对南方未知异域的好奇心,也同时将这些负面印记深深植入人们的脑海。大众媒体的兴起与普及,建立起一个特定的南洋形象。

如今我们知道,西方白种人之所以强调南方有色人种在先天条件上的缺陷,是要合理化自身殖民统治的事实。像「热带物产丰富,当地土人只须采集食物即可维生,加上天气炎热, 因此养成怠惰的天性」这种观念,看似拥有科学根据,但这是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,才被西方白人建构出来的说法,目的是为了贬低当地人的能力,强调只有最优秀的白色种族才适合开发此地富源。 因此,如何用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南洋、破除偏见,就成为我们必须持续学习的课题。

我们可以指出一个有边界范围的南洋,也可以指出一个人们心中想像的南洋。透过了解南洋一词的由来,除了加深对东南亚的认识,我们也能借此反省对南洋的既存形象。

免责声明:

本文章部分图片、文字及观点,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网站平台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